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1 16:54:01
加法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加法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法教学反思1

《小猫做加法运算—变量的应用》是在scratch编程中使用变量,新建变量、定义变量、变量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整节课,分别从导入课题、明确创意,实现创意、逐步完成,探究活动、创新体验,分享交流与评价四个方面开展的。

课堂设计的环节没有问题,学生也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作品。尤其是在探究活动、创新体验环节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部分学生完成了作品。

但是,作为一节编程课,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讲法上:教师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调动上还需要下功夫,让他们学会分析程序,并能表达出程序,而不是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演练这种传统的讲授模式。

2、创新上:教师讲完之后,让孩子们进行联系,传统的讲课模式,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与指导,导致了机械式的简单模仿,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很欠缺。

3、变量的理解上学生还存在着些许的困难,教师再想几个具体的案例,把变量的意思讲明白透彻,让学生而不是简单的模仿程序。

总之,本节课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还有好多。

加法教学反思2

上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我总结本堂课的得失如下: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出发,设计了“参观机灵狗的书店”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我都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担任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在讨论算法多样化时,我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说明算法,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教学的评价有时缺少针对性,因此评价显得有些单一,还有个别环节教师的点播缺少及时性。

加法教学反思3

1、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学生根据模仿,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十分重要。

2、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现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改变。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所有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则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准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现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历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3、不足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不足。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悉,从而培养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

在今后的数学中,注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应该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加法教学反思4

今天教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例5,这是“用数学”的内容,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开放的问题情境——运动场中啦啦队表演图,看着这一幅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能够列出不同的算式,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不受局限,我在本课为孩子们创设了比较大的空间:

空间一: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始。出示主题图后,我先给了孩子们观察图的时间,但没有让他们说看到了什么,而是直接将要解决的问题提了出来“一共有多少人?”那么啦啦队一共有多少人呢?你能帮着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孩子们很快就想到了答案,有的算式列成了“8+7=15”,有的列成了“9+6=15”,列出算式后,我还重点让列式的孩子给同学们讲了为什么这样列,孩子们讲的非常完整“第一排有7个小朋友,第二排有8个小朋友,两排一共有15个小朋友”,“我看到男生有9个人,女生有6个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15个人”。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到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空间二:找不同,进一步体会加法含义

在学生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两种解答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得到的,列式不同,但解答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用加法求出一共有多少人,进一步体会了加法的含义。

这一例题的解决让学生切实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加法教学反思5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我说3+2,你们就说2+3,看谁反应快。明白吗?现在开始。

师:5+6

生(齐):6+5

师:20+30

生(齐):30+20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现在请一个同学上台,把我们游戏的算式用等式逐一写在黑板上。

师:25+13

生(齐):13+25

师:75+25

生(齐):25+75

师:哪位同学上来也试一试。

生(甲):33+44

生(齐):44+33

生(乙):26+25

生(齐):25+26

师:从刚才这位同学写的等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

生(甲):两个加数交换了。

生(乙 ……此处隐藏4603个字……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加法教学反思13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打下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由于学习例1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教学设计上,我力图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在上本节课中,我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目的是让学生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为后面学习新课做准备。

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秩序较乱,部分学生在讨论时深入不够,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制作之中,只认为讨论时组长一个人的事,与自己无关,自己可以不听。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但在集体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为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估算错误等问题的解决用时过长,造成整堂课前松后紧,任务没完成.导致计算课程中以前怎么错,现在怎么错。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认真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寻找每一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节课比一节课上得更精彩。

加法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应该直接介绍加号,加上手势、动作,表示合起来,说一共也可以。最后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说出来加号的意思,表达得也不是特别完整。要让孩子多表达,训练他们完整地说出来。

2.每个环节的时间太紧,还需要多一点过渡,让整个过程更加精彩,完整。

3.语言啰嗦,提问不清楚,应该多引导,总结时可以多一些提示。出现几次口误,比如上台的女生说成男生,1加3读错,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4.用“原来有什么,又来了什么”表述加法的过程,最后讲结果的时候没有详细说,要通过数一数的方法。

5.最后一题的练习题有梯度,但是没有利用好,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可以让男生和女生交换位置。

加法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一、创设情境,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的语言游戏,通过“调侃”的语气,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同时,游戏方式中渗透着加法交换律的外形特点。接着以学生近期所关注的焦点——校运会为切入点,选择几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索过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关于解决问题的猜测、尝试解决、验证与修正、形成算法、推广应用的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列式猜想——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首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是不是其他的两个数相加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写一两个例子并验证,此时再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多少个?”学生说“无数个”,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想办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让学生轻松体会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规律,学生尝试运用符号、图形、文字和字母等表示规律后,教师再引出简洁的表示方法“a+b=b+a”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在学生动手举例验证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运算律的发现和探索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及时对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做了小结,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加法结合律,利用课件出示探究方法的步骤,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迁移类推到探索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引导的不够巧妙,也正是因为这样,耗时比较多,以至后面的练习没能够完成,使得课堂不够自然流畅。

《加法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