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说课稿

初二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4-07-11 16:44:29
初二物理说课稿

初二物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物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物理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正确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 ……此处隐藏18604个字……

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解释过程。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对于本课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都采用先猜测,后实验,再分析解释的方法,使学生思维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于知识的不断巩固和理解。

2、分析实例。我们在分析实例时,不仅在于怎样解释现象,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释现象,而及时对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对铁锹铲沙的现象分析中,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释:沙子开始和铁锹一同运动,当铁锹在外力作用下突然停止运动时,沙子由于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脱离铁锹飞了出去。在具体事例的分析中,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并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

通过活动卡上的练习,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解题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板书。

惯性现象

一、惯性概念

一切物体不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一种维持它原来运动状态(静止也是一种运动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中把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二、解释惯性现象的表述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7、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初二物理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初二物理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